——以“食”为马,砥砺前行
【个人简介】占福朝,男,汉族,中共党员。201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bwin国际食品科技学院硕博连读。师从李斌教授,致力于研究利用食品多组分互作调控界面主导型食品体系的功能特性。荣获第七届湖北省长江学子,十佳老员工创新创业之星称号。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发表SCI论文11篇,分别被Food Hydrocolloids(5篇,IF:7.053,一区Top)、Food Chemistry(2篇,IF:6.306,一区Top)、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篇,IF:4.192,一区To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1篇,IF:5.162,二区Top)和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1篇,IF:5.065,二区)等具有国际影响力期刊收录。发表6篇高水平SCI论文,研究成果被食品领域权威公众号“食品加”两次专题报道。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参与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美国国家科学项目(NSF)及多个企业横向。在研究生阶段,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干部”, 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2018年获bwin国际“优秀博士资助计划”,2019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同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14个月。参与了“百名博士东胜行”高层次人才科研服务活动,被评选为2017年bwin国际“研究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并被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才办聘为“东胜智库”入库学者。
求“食”创新,术业有专攻
作为一名博士,科研工作中源源不断的创新力始终是占福朝所追求的。课题是如何开始、怎样突破科研瓶颈、如何积累丰富的科研经验始终伴随着他的科研道路。面对科研工作的种种难题,他始终坚持食科人的本份,不忘初心,求“食”创新,攻坚克难,不断突破。
“一开始我的课题其实是实验室比较擅长的关于乳液营养递送这一方面的研究,属于食品科学与胶体界面科学的交叉学科,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发现我所选材料在这一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这个让我很困扰。后来,我了解到课题本身的创新性与应用价值重大,就带着这些问题和导师重新规划了课题的内容。”和大家一样,占福朝的科研之路也不是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的,前后经历了近两年的徘徊和摸索,在这段潜伏期的沉淀中,他不断的思考为什么?怎么办?
面对科研中的困难,占福朝总结出了一套三步工作法。第一步,发现问题。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科研进行不下去?第二步,分析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原因?首先要回顾实验,实验中的方法、用量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其次要对比文献,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找出差异点后进行分析。第三步,交流问题。带着前面总结的问题与导师交流,详细的表达自己的疑惑与观点,给导师足够多的信息来预判这个实验是否还要进行下去的必要。
科研工作告诉我:“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不过是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探索和重张旗鼓的勇气。”“做科研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不能心急。要协调好'循序渐进'与'快马加鞭'的关系,'循序渐进'是打好基础,为'快马加鞭'做准备,顺利推进自己的工作第二,时间管理。我们每天的工作不可能事事周全,所以要对自己的任务进行轻重缓急的划分。在我读博期间,会每天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写在本上,并且按照事情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这样的习惯养成了就会让自己更有头绪,也更有目标。”
导师是我们科研的引路人,同时他又将每一位员工看作自己的孩子。不管是科研,还是生活,面对困难,无论何时,导师都是自己的避风港和保护伞。“李老师是名副其实的严师,也是当之无愧的慈师。他在做学问和做人上对我严格要求,生活上则对我疼爱有加。”占师兄说道。当时,占福朝刚读博士一年级,实验正处于克难攻坚的重要时期。恰恰这时,家里面出了一点事。于是,不知所措的他在微信上告诉了李老师家里的事情,希望可以请个假回家一趟。话音刚落,李老师立马打来了电话,语重心长地安慰他很久并且说:“实验的事情不用担心,有我做你后盾还怕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嘛?回家好好处理事情,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从那之后,李老师隔段时间就会询问他个人的事情,并且反复强调“有需要就开口”。在占师兄眼中李老师时而是严师,时而又是好朋友。老师为我提供了氛围浓厚的学术环境,也为我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帮助。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无比感动,作为他的员工我也感到十分幸运。
创新思想,助人乐奉献
“他是我们的大班长,大总管,有啥不清楚的事儿找占班就好了,他总会用新的思路给我带来惊喜”。一直担任班长的占福朝对待班级的同学始终都保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班级的每一位同学的相遇相知都是缘分,对于大家的依赖我常常感觉很幸福,我一直认为读书不能把自己读成只会做实验的'书呆子'。因为同学们的信任,让我可以不断的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在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有没有能力解决和应对,从而不断的提升个人能力。”
在实验室里占福朝不仅是大家生活上的贴心大哥,也是悉心指导大家科研的好师兄。朱思佳同学说道:“因为是研一的员工,入校的时候占师兄还在美国联培,那时候只知道占师兄是个非常优秀的博士。上学期结束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自习室里在分发好吃的,才知道是占福朝师兄从美国回来了,买了很多好吃的给大家。当时就觉得好温暖,很贴心!之后看到实验室其他同级的同学请教师兄实验和课题的问题,师兄也很耐心细致得解答,给了她很多帮助。”
“员工工作赋予我的是一份责任,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还要保持服务热情的双向思维能力。曾经遇到过一些突发的情况和难以沟通的情况,给我特别大的挑战。让我不断的尝试在工作中调整思路,创新思想。员工工作的幸福就在于让周边的同学靠近他们认为的幸福的时候,自己也能感知到幸福。”
在“百名博士东胜行”高层次人才科研服务活动中,就当地餐饮、酒店等场所的食品安全检查,占福朝积极交流科研创新经验,引导公职人员建立起“检验结合科研,科研提升检验”的理念,“科研中的创新应当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去,作为科研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有服务社会的专业情怀。”
入“新”入行,深入谋发展
博士的研究内容大多是基于行业前沿的,如何扎根行业需求,寻找科研创新,把科研工作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是每一个科研人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占福朝研究的课题中,胶体界面科学与食品科学的交叉,看似远离生产生活,实际上却与食品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冰淇淋、蛋糕、啤酒在制作时都需要形成泡沫,特别是制作冰淇淋时气泡稳定性极大的影响到其品质。如何保证冰淇淋气泡可以长时间的稳定这就是师兄的课题应用到实际生产的最简单例子。
“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是否紧密结合不能单单从这个研究当下能否直接用于生产。”有一些课题是老师申请的基金或项目通过基础研究进行铺垫,为接下来的生产应用打好底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需要我们科研工作者一步步去落实,因为科研创新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是一个过程。我们要转变看法,不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要将目光放长远,多参加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社会实践,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去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行业。这样真正了解了行业的需求后,才能在实验室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占福朝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科研故事,用“新”的态度、“新”的方法,打造了一个科研人“新”的生活。人生的价值就是从零到正无穷的积累,在“以'食'为马,砥砺前行”的青春故事中,期待看到更多当代食科青年奋斗的身影。
文字|刘晓璐
供图|朱思佳、占福朝
审核|张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