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北京工商大学董事长孙宝国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院士等17位专家与会。华中农业大公司党委副书记姚江林研究员、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负责人伍莺莺、食品科技学院全体学院领导、实验室领导班子及固定人员参加此次会议。
姚江林书记在致辞中讲到对各位专家教授的到来表示真诚的欢迎。在岁末年初之际能够抽身顶着疫情的压力前往武汉参加此次会议足够表明各位专家教授对此次会议的支持。姚书记希望在此次会议中各位院士、专家教授们可以为公司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把方向,提意见。同时,bwin国际将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未来必将从环境生态、营养健康、智慧与智能三个重点方向给予更多更有效的支持从而加快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潘思轶教授就实验室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以及实验室特色与发展愿景为主题向参会专家教授做了精彩的报告。
成果卓越显特色,学科交叉铸优势
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构建我国典型地理环境下膳食摄入数据库、柑橘“上火”机制研究与品质调控、光磁环境对红曲菌生长代谢的影响机制、禽蛋组学差异与禽寒热属性的研究、食品特征风味影响健康的微观机制。同时,潘思轶主任指出健康中国是国家战略,实验室的工作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契合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在“大融合”、“大健康”的背景下学校先后设立了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成立了神农架研究中心、深圳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等一批交叉研究平台拓展食品向健康领域纵深发展。
聚焦环境-食品-健康的交叉研究实验室建立了一批交叉培育研究课题,在环境气候、食品品质与健康等方面开展研究得到了若干重要发现。与美的,苏泊尔等企业合作助力中国家庭电饭煲的健康升级,不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未来,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进一步推进食品科学与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引领一批源于环境与健康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设置优秀博士专项配置计划。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给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彰显中国特色的新型交叉学科奠定基础。
学科交叉定方向、特色研究为目标
陈福生教授就光磁环境对红曲菌的生长代谢机制研究进展作了详细报告,他讲到光作为能量对微生物生长代谢影响的研究非常普遍,但是作为一种刺激信号对其生长的微环境以及代谢有怎样的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范刚教授对柑橘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对小鼠抑郁症的治疗作用作了详细的报告;陈义杰副教授以环境气候和食物风味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主题作了关于辣椒碱对肝脏细胞葡萄糖消耗、ATP生成的时序性影响的报告。
学术委员对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取得的成就表示钦赞。同时也对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经理刘元法教授认为实验室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更加重视从营养健康方面出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及平台打造;大连工业大学谭明乾教授对实验室的人才梯队建设以及精准营养的研究提出宝贵意见,另外谭教授还指出如何将食品与环境更好的联系起来是今后值得思考的问题;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经理李春保教授指出目前实验室与国际前沿接轨的程度还不够,对bwin国际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利用存在不足;牟海津教授、刘东红教授、雷红涛教授、王永华教授、刘学波教授对实验室的发展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最后任发政和孙宝国两位院士提出了总结性建议,希望实验室今后一要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用好开放课题;二要突出特色,明确主线;三要联系社会需要,产业需要;四要增强交叉,尤其是与环境和医学的交叉;五要重视人才建设,尤其是标签人才的培养。
集体讨论谋策略,专家提议促发展
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为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定目标,指方向。立足“大健康”,“大营养”的背景,以学科交叉为手段,学科融合为目的,打造特色鲜明的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文字 Ⅰ刘晓璐
摄影 Ⅰ朱思佳
审核 Ⅰ张静妍